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与科研】Org. Lett.:基于MBH碳酸酯与吡啶叶立德的(3+1+1)碳环化构建氧化吲哚螺环戊二烯骨架

CBG资讯 CBG资讯 2022-06-22



导语


具有亲核碳原子和离去基团(LG)的、氮、硫叶立德是有机合成中的常用试剂。这些试剂易获得,并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各种杂环化合物,如环氧化物、氮杂环丙烷、二氢呋喃、二氢吡咯等。其中,五元杂环可以通过叶立德与α,β-不饱和亚胺或烯酮等1,3共轭体系的(4+1)环合高效合成(图1a)。与成熟的(4+1)环化合成杂环相比,叶立德的4+1环合构建全碳环具有挑战性,目前报道仍较少。在叶立德中间体与1,3-二烯的反应中,通常发生(2+1)环化反应,而不是(4+1)环化反应。Danheiser课题组于1998年首次报道了乙烯基烯酮类化合物作为C4合成子与硫叶立德的(4+1)碳环化反应。2017年,樊春安教授课题组报道了硫叶立德与p-VQMS的串联螺环丙化-重排反应,构建了多官能化的对二烯酮螺环戊烯骨架。

 

2020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韩波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涉及[1,4]-磺酰基转移的N-磺酰基-2-亚甲基吲哚的非常规(2+3)环化反应(图1b)。该报道表明,吡啶叶立德涉及SN2烯基化反应。在此工作基础上,最近该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并报道了吡啶叶立德Morita−Baylis−Hillman(MBH)碳酸3+1+1环化反,相关研究成果以“Formal (3 + 1 + 1) Carboannulation of Morita–Baylis–Hillman Carbonates with Pyridinium Ylides: Access to Spiro-Cyclopentadiene Oxindoles”为题发表在Org. Lett.(DOI: 10.1021/acs.orglett.1c03418)。

 

图1. 基于叶立德的(4+1)环化和本课题中的(3+1+1)环化策略

(来源:Org. Lett.) 



通讯作者简介


黄维,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2006年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2010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天然产物构效关系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分别发表在Acta Pharm. Sin. BGreen chem.Chin. Chem. Lett.Org. Lett.Chem. Commun.等期刊上。


詹固,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2007年-2016年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学习并取得博士学位。2016年-2019年,分别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12月起就职于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相关科研成果分别发表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CS catal.Chem. Sci.等期刊上。




前沿科研成果


基于MBH碳酸酯与吡啶叶立德的(3+1+1)碳环化构建氧化吲哚螺环戊二烯骨架


在该反应历程中一分子吡啶叶立德先与MBH碳酸酯发生SN2’烯基化,随后原位生成的二烯中间体与另外一分子的吡啶叶立德发生挑战性的(4+1)碳环化反应(图1c)。

 

表1. 反应条件的优化

(来源:Org. Lett.

 

反应条件优化中,作者发现反应在偶极溶剂DMSO中,采用Cs2CO3做碱,可获得较好收率。此外,加入催化量的Cu(OAc)2可明显促进氧化,提高反应效率。随后作者对反应底物的普适性进行了探究,使用不同位置具有各种取代基(R1、R2和R3)的靛红衍生MBH碳酸酯的反应能够顺利进行,以41-76%的产率提供目标产物3a-3n。在(3+1+1)环化反应中,不同R基团取代的N-(芳酰基)吡啶溴化物也能够很好的兼容。当R基团为环丙烷或甲基时,吡啶溴化物2的(3+1+1)环化反应能够顺利进行,得到3u3v。产物3a的结构通过X-光单晶衍射进行了确证。


图2. 底物适应性考察

(来源:Org. Lett.

 

该反应的产物氧化吲哚螺环戊二烯3可以通过级联还原/Paal-Knorr反应转化为氧化吲哚螺环戊烯并呋喃衍生物7


图3. 产物的转化

(来源:Org. Lett.

 

作者随后对(3+1+1)环化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究,二烯中间体8a被分离和鉴定(图4a)。分离得到的8a混合物与2a反应能有效转化为产物3a(图4b)。结果表明该反应经历了一个SN2′烯基化-(4+1)叶立德碳环化的历程。1a2a在惰气保护下可快速生成(3+1+1)碳环化产物3a′,而无氧化产物3a产生3a在标准反应条件下可进一步氧化为3a。对照实验证明了在最后一步反应中乙酸铜作为氧化促进剂,空气氧作为绿色氧化剂。此外,作者还通过DFT计算研究了二烯中间体8a的电荷密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C1比C4具有更高的亲电性(图4d)。与其他碳亲核试剂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在该(3+1+1)串联反应中,起始的加成反应可能为C1-选择性。

 

图4. 控制实验和NPA

(来源:Org. Lett.

 

根据控制实验及DFT计算结果,作者推测了反应可能的机理,如图5所示。


图5. 可能的反应机理

(来源:Org. Lett.

 

综上,作者建立了一种高效的吡啶叶立德MBH碳酸酯3+1+1碳环化反应,用于构建多官能团化氧化吲哚螺环戊二烯衍生物。环化产物可容易地转化为有趣的氧化吲哚螺环戊烯并呋喃衍生物。DFT计算和机理实验揭示了该串联反应经历了SN2′烯基化-(4+1)叶立德碳环化-氧化的历程。该研究实现了挑战性的(4+1)叶立德碳环化,并对构建多样性吲哚螺环骨架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关于人物与科研

今天,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国际合作加强,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国内涌现出众多优秀课题组。为此,CBG资讯采取1+X报道机制,携手ChemBeanGo APP、ChemBeanGo官博、CBG资讯公众号等平台推出“人物与科研”栏目,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关注研究、倾听故事、记录风采、发掘精神。欢迎来稿,详情请联系C菌微信号:chembeango101。


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解读前沿科研成果。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高校招聘、不定期福利(现金红包、翻译奖励、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有兴趣,那么,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添加C菌微信(微信号:chembeango101),备注:进群


南京大学周豪慎、何平教授团队与AIST曹鑫博士AFM:单晶富锂层状正极材料中开发以及其中氧释放和结构畸变的抑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纪克攻教授课题组Org. Lett.:金(I)氧化胺化β-胺基炔酮生成季胺内盐——P,N-双齿磷配体的优点

南京师大/华南师大兰亚乾教授课题组Angew.:引入功能化剥离剂助力卟啉共价有机框架CO2电还原产CH4

华东理工大学韩建伟和王利民课题组Org. Lett.:钯催化N-芳基-1-萘甲酰胺与二芳基碘盐的区域选择性环化反应

西北工业大学余泓副教授课题组AFM:氟磷酸盐阴极的局域电子密度再分配——悬键阴离子调节和增强钠离子电池的钠离子扩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